17岁的高中生吉列尔莫帕斯高举巴拿马国旗,穿过街道走向自己就读的巴尔博亚高中,身后是200名一起参与的学生,他们要在校园中升起这面国旗,回应美国人在运河区升起美国国旗的挑衅行为。
因为学生们事先电话通知了运河管理局与校方,美国警察早已在校园内严阵以待,防止发生骚乱。不过在上级的授意下,警察允许他们升起巴拿马国旗,但只能派几个人升旗,其他人必须待在远处。
同在这所高中念书的美国学生可不答应,他们在旗杆周围组成人墙,高唱着《星条旗》,阻止巴拿马学生靠近旗杆,双方的冲突从口吐芬芳升级为推搡、厮打,很快变成群体斗殴。
混乱中,那面用丝绸制成的国旗被扯破了。当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挂掉报告这一消息的电话后,他对自己的幕僚说道:“我们有麻烦了。”
当天下午,5000名愤怒的巴拿马人涌入巴拿马城与运河区边界,纷纷将国旗插入美国管辖的运河区表示抗议,而负责治安的美国警察只有80多名,双方互相投掷催泪瓦斯与石块,场面随时会失控。
至晚间8点半,美国南方司令部接管了运河区的治安,并将陆军第193步兵旅部署至冲突地区骚乱。但事态并未得到控制,当怒火中烧的巴拿马人试图翻越被称作“耻辱之墙”的铁丝网时,美军开枪了。
第二天早上,人们在现场找到了22具被枪杀的平民尸体,另有300多人受伤。为了纪念死难者,巴拿马政府将每年的1月9日定为全国哀悼日,民间则称这一天为“烈士节。”
当时的西方社会媒体对这次惨案选择性失明,主要国家中只有中国发声谴责,毛主席还专门发表了谈话。
为什么一面国旗能造成这么大规模的骚乱呢?著名的巴拿马运河为什么是美国人在管理?巴拿马总统意外身亡真是CIA的手笔吗?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两个美洲国家的恩怨情仇,胖兵会在文章中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想必各位小伙伴对这条国际知名的运河并不陌生,它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运要道,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现由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
19世纪时,巴拿马地峡尚属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部分(当时称新格拉纳达,为便于理解下文统称哥伦比亚),这个刚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独立出来的联邦国家希望在地峡开凿一条连通两大洋的运河,增强国力,但又苦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只好采用借助外资兴建、出租一段时间后再收归国有的迂回方案。
首先向哥伦比亚政府抛出橄榄枝的是美国,他们也看重运河建成后带来的经济利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1846年签署了《马拉里诺-彼德拉克条约》,规定了保证地峡完全中立、免征进口税、标准通行费等一系列条款,为工程本身铺垫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马拉里诺-彼德拉克条约》的正式名称为《和平、友好、航海与贸易条约》,因代表两国签订该条约的哥伦比亚外交大臣曼努埃尔马拉里诺与美国外交官本杰明比德拉克得名
一名美国人在地峡的火车站与当地商贩发生纠纷,最后演变成一场造成46人伤亡的血腥枪战,这一事件使两国关系迅速陷入紧张,且双方都不愿就定责与赔偿问题让步。
经过好几番讨价还价后,哥伦比亚发现美国根本没有定分止争的诚意,只想借用件占据道德与法律制高点,独霸运河带来的经济利益,干脆不和美国玩了,转向工业同样发达的欧洲寻求合作机会。
建造工作于1883年正式开始,然而法国人的测量和统筹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算错海平面高差不说,还严重低估了施工环境的恶劣程度,大量工程技术人员与劳工在闷热无比又缺医少药的条件下高强度劳动,蚊虫叮咬和不洁净的饮用水又带来了疟疾等传染病,运河没修出个长短,墓碑先盖了一大片。
最终法国人也没能完成运河的修建工作,而比过去更加重视海上利益的美国人仍在觊觎运河能够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
这一次,美国政府知道自己无法取得哥伦比亚的信任,干脆玩起了和平演变的套路,暗中煽动早想自立门户的巴拿马省搞独立,而且还成功了。
在“精英”和“公知”的积极推动下,巴拿马省于1903年正式独立成为巴拿马共和国,而建国的代价就是用贱卖主权的方式换取美国的支持。
两国签订的《美巴专约》规定,巴拿马将面积为1432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运河区交给美国永久占领,并放弃该区域内的国家主权,美国虽也不在此区域内行使主权,但拥有全部财产的永久垄断权,还可以驻军维持治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美国领土。
这哪是合作?分明就是割地让权,说好听点叫运河区,说直接点就是“美租界”,巴人与狗不得入内,连美国人都说巴拿马是一个为了占便宜而嫁给美国,损害自己主权的杂种国家。
那美国又付出了什么代价呢?1000万美元而已,还是分期。我们中国人对这种事太熟悉了,像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可没少签,但那好歹是国力不济,打不过人家才不得已而为之。这位爷可倒好,没打仗没挨饿,几个公知狗腿子就把国给卖了。
▲美国接手后,运河很快于1914年正式通航,图为密苏里号战列舰通过运河,照片摄于1945年
故事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前文出现的“运河区”一词是什么意思,这地方又为什么是美国的地盘。至于升国旗引发的暴力冲突,则是另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闹剧。
1963年,运河区总督罗伯特佛莱明颁布了一项禁止在运河区内悬挂美国和巴拿马两国国旗的法令,他的本意是尽力维护该地区在形式上的中立,但许多头脑简单的美国人却认为这是“放弃主权”的懦弱表现,于是纷纷在运河区大摇大摆地升起美国国旗,这一举动激怒了本就对美国颇为不满的巴拿马人。
咔!你等会儿,不是刚说巴拿马亲美吗?怎么这会儿又对美国不满了?亲爱的达瓦里希,侬要晓得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巴拿马国内的形势也在变。
在运河启用之初,双方协定共享经济效益,但并不是平分,而是美方吃大头,巴方拾个零碎,所收取的船舶通行费只有美国的2.5%左右。随着全球航运不断发展,这一块利润能给国家带来的潜在收入越发可观,纵使巴拿马当局仍然亲美,也还是对如此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耿耿于怀。
▲在整个80年代,美国从运河中收取的通行费为450亿美元,而巴拿马只得到11亿美元
另一方面,世界民族解放与独立运动的大潮正盛,巴拿马也兴起了爱国主义浪潮,年轻一代普遍仇视美国,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声浪早已出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两国的外交已经被运河这条不断吐出美元的锁链绑架,美国为了安抚巴拿马以巩固自己对运河区的控制,一直采取金钱收买与武力威胁并行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毫无疑问,该政策是有效的,直到一位改变巴拿马国运的民族英雄出现奥马尔托里霍斯。
1929年,奥马尔托里霍斯出生在一个清贫的乡村教师家庭。中学毕业后,他并没有追随父亲的教师生涯,而是考入萨尔瓦多国民军事学校学习军事理论。
1952年,托里霍斯从军校毕业并加入巴拿马国民警卫队,成为了一名职业军人。但托里霍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很快就要迎接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而这次转折,将使他成为改变整个国家命运的救星。
当时的巴拿马名义上是共和国,可实际上是由寡头所控制的独裁国家,权贵阶层享有远超一般国民的福利待遇和特权,垄断着国民经济命脉。
在这种情况下,巴拿马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演变成暴动和武装起义。
1959年,贝拉瓜斯省爆发武装起义活动,只是上尉军衔的托里霍斯临危受命,被破格任命为该省国民警卫队的指挥官,组织军队起义,说白了就是替上级干那些吃力不讨好还背骂名的脏活。
托里霍斯当然不是站直了顶雷的铁憨憨,而且他发现起义军的事业是正义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尊严和保障,社会能够公正、平等。
也就是在那次失败的起义中,托里霍斯的思想与自我定位由一名军人转变为革命者,他要为普罗大众的福祉而战。
但同时他也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的能量太小,要实现革命理想,自己就必须掌握兵权,而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晋升至更高的地位,掌握更多资源。
为此,托里霍斯继续履行一名军官的职责,1960年进入美国陆军进修,又在委内瑞拉的猎人学校走了一遭“天堂路”,足足学习了五年才回国,军衔也升到了中校。
1968年,巴拿马新任总统阿努尔福马德里以改组国民警卫队高层的名义清除异己,一直暗中积蓄力量的托里霍斯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趁新政府尚未抓稳军政大权时果断出手,率领青年军官发动军事政变,迅速控制了新闻媒体,解散内阁和立法机构,并取缔所有政党的合法地位,当人们从惊愕中反应过来时,这个只掌权11天的新总统已经下课了。
这次政变非常成功,托里霍斯本人也被视为推翻独裁政政府的革命领袖。而他最崇拜的人是毛主席,多次提出希望获得一张毛主席的签名照。
夺权后,他很快就开始实施一系列让人眼熟的经济刺激政策,重新分配并开垦18万公顷的土地给农民,兴办学校、医院、工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劳动岗位以提高就业率。
▲托里霍斯从小在乡下长大,对农民非常有感情,他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促进农业生产
眼看巴拿马的革命是无法阻挡了,美国政府又玩起了糖衣炮弹那一套,企图拉拢托里霍斯。
白宫知道他喜欢雪茄,专门派特使前去送礼,还明确表示只要和美国“合作”,他就可以成为富翁,子女也能去美国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成想遭到托里霍斯不失礼貌地严词拒绝:“不要试图贿赂我,因为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我不反对你的国家,但也不会任你们摆布,我什么也不需要,只要我的人民安居乐业。”
几次试探后,美国人只得承认托里霍斯是一个深知人间疾苦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位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能团结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富强理想的领袖,金钱、美色,这些东西对他都没用。
然而在巴拿马运河区的主权归属问题上,托里霍斯也是一筹莫展,巴政府就此问题与美国展开的谈判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毕竟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运河应当永远是美国资产。
好在巴拿马人民的要求是完全正当,且符合国际主流声浪的,托里霍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巴拿马争取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尤其是第三世界与拉美国家。
▲从1915年起,运河区就成为政治实体,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基本上可视为美国的殖民地
全球范围内废除殖民地和不平等条约的大潮已不可逆,何况运河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很小,没必要因为它干扰自己输出所谓“民主自由”普世价值观的长远战略,再死咬着运河区的控制权不放恐会陷入更加不好处理的政治泥潭。
最终,美国在1973年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上同意归还运河的控制权。
1977年,巴美两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废除1903年不平等条约的《巴拿马运河条约》与《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和经营条约》,确定巴拿马在1999年收回运河区主权,并重新将1846年《马拉里诺-彼德拉克条约》确立的永久中立、不得侵占、对所有国家开放的自由贸易主义精神带了回来。
1981年7月31日,托里霍斯乘坐的飞机失事坠毁,机上7人全部遇难,他的遗体在几天后被找到,葬于巴拿马运河区附近的一处墓园。
托里霍斯曾坦言自己不会正常地离开这个世界,但他的飞机为什么坠毁一直是个谜,巴拿马军方指责中央情报局暗杀了他,因为托里霍斯始终与古巴领袖卡斯特罗保持着亲密关系,让美国认为巴拿马会在经济上支援古巴,从而妨碍自己制裁古巴的战略。
有意思的是,一名退役的美军上校专门着书“揭秘”此事,他说托里霍斯根本不是死于空难,而是CIA策反了他的副手,使用炸弹执行了暗杀计划,而巴拿马当局不愿承认这桩丑闻才编造了空难谎言。
随着逐渐解密,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证据都指向CIA,托里霍斯的死很可能是美国政府的直接授命,毕竟美国从来就不允许一个强有力的拉美国家领袖存在,他们只想要一个“安全”的后院,所以任何有人格魅力、能领导人民走向富强的天降英雄往往都会以悲剧收场,能拉拢的拉拢,拉拢不了的就物理毁灭,他们有最充分的暗杀动机。
越是研究这些小国家的不幸,胖兵就越是感到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的幸运,无论外界使出多少卑鄙下作的阴招也奈我不何。
其实这70多年来,西方世界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和平崛起的阻挠与破坏,不惜花费大笔资金支持公知、分裂主义者、进行各种或明或暗的活动,甚至大肆贿赂收买公职与技术人员出卖国家利益,当初用在哥伦比亚和巴拿马身上的所有伎俩都对我们使了个遍,结果呢?卵用没用。
他们无法在战场上战胜我们,更无法在精神上腐化我们。武力威吓?和平演变?今天的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多省点钱给自己打疫苗去吧。
近期评论